临夏市最近有些不一样,说实话,连不少老街坊都眼前一亮。8月中旬,州委书记李海默专门跑去实地看了看:从东区街道到枹罕镇,从社区服务窗口到公益课堂,连幸福食堂的饭菜都亲自尝了尝。每一步,都是为了让老百姓的日子更顺心。
这几年,大家总说小区里变化挺大,可说到底,变化好不好、服务够不够,还得看基层。李海默就盯着这些“小事”:窗口更顺手了,“小红星”课堂开课不愁找老师,幸福食堂不仅便宜还可口,老人小孩都乐意来。听说,有人专门带着孙子学公益课堂,社区氛围越来越亲,大伙的心气自然不一样。
说到城市建设,李书记更是掏心窝子提出了新要求。比如,路得修得实用,管网得更新,停车场得多点地,这些都不是喊口号,得动真格。记者朋友也关注到,临夏现在正抓紧安全检查、气象预警这些事,下大雨的时候,社区有专人巡查,老弱病残都能得到第一时间照应。有网友留言调侃:“现在小区像升级打怪,大家伙都成了生活小能手。”
公共服务这块,临夏打算来点大动作。教育有集团办学的路子,医疗靠区域医学中心撑底,想让偏远孩子、老人都少跑冤枉路。说白了,不想让哪个角落被落下。产业布局也搞得风生水起,牛羊养得壮,食品加工、数字经济、花卉生意都被提上议事日程,连服务业都开始转型升级。一个普通农民说,培训班上能学手艺,外出打工也不再干着急。
有意思的是,党建引领成了社区的“顶梁柱”。在楼道、公园里竖起了民族团结的标识,社区平时经常搞融合活动,各族居民聊得溜,孩子们画画涂鸦都带着团结主题。还兴起了一种说法:咱社区,像个“大石榴”,越捧越红火。
管理上,临夏也不马虎。干部队伍越来越实在,群众有困难反映更快了。对那些急难愁盼的问题,比如高额彩礼、婚姻风俗、邻里矛盾啥的,也开始主动预防。宗教事务依法管理,大家都觉得公平、有章可循。
最让人舒服的是,临夏社区喜欢把好点子转起来推广。返乡大学生、党员、普通居民都能插上手,志愿活动进了常态。哪怕是刮风下雨的日子,社工们也雷打不动守在岗位。有人打趣,这些“新风景”让大家的日子有奔头。
老百姓生活到底好不好,自己最清楚。临夏这回从细节入手,各种“幸福感”一点点堆起来,大家伙脸上的笑容,是最真实的答卷。你怎么看这事儿?评论区聊聊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专业配资平台排名第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