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语文月刊》2025年第8期“范文点评”栏目中的这篇《默对苦难 歌于逆旅 拥抱新生》,很容易被理解了三段并列式写作的文章,如视为此,可能被评为结构固化、思维浅表的作文。
不过,细读此文,并对文章的“文脉”作一番梳理,感觉这篇文章,在看起来的并列式外形之下,却有着细密的经纬网络,文章如织锦般,首尾一贯,纵横关联,一气呵成。推想此文作者,写作此文时,如“成竹在胸”,笔一触纸,大有一挥而就之感。
于是对此文细细评赏,段段勾连,句句衔接,不由读文生叹:此文作者,堪称“最强大脑”。
于是,写这篇推文,就着一个角度,看这文章的“关联、衔接”下所表现出的“成竹在胸”之下的“文脉清晰,文气顺畅”之妙。
一、标题成文脉之始
“默对苦难+歌于逆旅+拥抱新生”的标题,整饬之下,见出作者是“先谋后动”的写作策略。标题对题目中三则材料形成“关联”而成咬合关系,它超越了简单短语并列,关联彼此,犹如织机上三股主线,文思穿梭之下,已成文章“脉象”与“气流”。
不妨具体而析之。
“苦难”为历史起点,“逆旅”乃抗争进程,“新生”系终极指向,形成“承受-超越-抵达”的完整历史生命逻辑链。不唯如此,还有情感递进的逻辑。“默对”,是隐忍内敛,“歌于”,是主动释放,“拥抱”,终至欣然接纳,三个动作词语,呈现出情感强度逐步增强的趋势。甚至还体察出高考命题人将三则材料入题的“时空跨越”的“时态”关联。三组动作,分别锚定抗战时期(老舍)、救亡图存(艾青)、建国新生(穆旦),却通过动词的现在时态,将历史瞬间拉入永恒当下。
此标题,将题目的三则材料形成接续链条,看似平行,实则暗藏因果;貌似静态,内含动态演进。
二、“筋骨3句”,让标题之矿脉走向思想深处
“筋骨3句”,是文章中间独立成段的这3句:
“默对苦难,饱含热泪与悲悯的沉默震撼内心”;
“歌于逆旅,满溢热爱与希望的歌喉驱散黑暗”;
“拥抱新生,穿越鲜血与硝烟,敞开怀抱迎接光明”。
这3句,之所以被我称为“筋骨句”,首先在于“上接标题,下引主体段”。所谓“上接标题”,这个很显然,3句话前半句,都对接标题;后半句,则提炼出各大自的精神向度,引领下一段的核心段意,为整个段落的表达作出引领之力。
而且,这3句“筋骨句”所引领起的段落写作,又做到有始有终,首尾圆合。请看这3个“筋骨句”引领的段落的收结句!在充分的论证之下,每个段落的结尾句,均以“我……我……”作结。第一句,将“默对苦难,饱含热泪与悲悯的沉默震撼内心”解读为“我看见,我感到”的悲悯共情,将“歌于逆旅,满溢热爱与希望的歌喉驱散黑暗”升华为“我热爱,我相信”的坚韧信念,将“拥抱新生,穿越鲜血与硝烟,敞开怀抱迎接光明”阐释为“我铭记,我前行”的勇毅担当。
不由得感叹作者咬定文脉起点而坚持不懈、文思不乱的沉着,大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之气象。
三、2个过渡句,使文章局部脉络贯通
写好过渡句,也常常作为“高考作文写作专项训练”一个“专项”,可见在段落写作、整体文章框架建构中,过渡句自有其不少的价值。这篇文章有两处过渡句,见出作者是在有意为之。一处是第3段中的“今日亦然”,另一处是第5段的“如果说……”。前者居于段中,后者居于段首,其作用也有区别。
先看“今日亦然”句。
“当我们为他人之苦难而悲哀,便会为民族之兴亡而奋起!今日亦然,只不过苦难更多地呈现为艰苦的条件。”
“今日亦然”,显然是有意打通历史与现实。前半句,紧承鼓书艺人的悲悯共情与抗战将士的浴血奋战,将个体苦难升华为民族奋起的精神表达;后半句,借“今日亦然”,并借助“只不过”轻笔一转,将历史记忆投射到当代语境,既承认战争苦难与当下艰苦条件之差异,又以“亦然”二字趋同到精神内核的传承,让陈祥榕“清澈的爱”与支教青年的“知识之火”,成为抗战血性的当代延续。这种转化自然而然,又绝非简单的类比,而是通过“苦难虽不及我身,但我亦因他者煎熬而沉默”的共情,将百年历史压缩为青年可触摸的精神图谱。此过渡,诚为神来之笔。
再看“如果说……”句。
“如果说'感受他人苦难’的内涵是共情与悲悯,那艾青之鸟的放声歌唱就满溢着热爱与希望。”
这句过渡,是段与段之间的过渡,这过渡,则是进阶,是思想的提升。而这句过渡,更像“链条与齿轮”。前半句,以“如果说”构建假设性语境,精准提炼“感受他人苦难”的情感内核,后半句则借力“那”字的转折,将“共情悲悯”升华为“热爱希望”,前者是情感维度,后者是行动维度。这种进阶和跃迁,借助“艾青之鸟的放声歌唱”形成逻辑链条,顺畅接续红军军歌的嘹亮、孙颖莎的赛场微笑与《哪吒2》的文化突围,共同构成“歌于逆旅”的鲜活注脚。
两句过渡,位置不同,各有其功,各显其妙。“今日亦然”纵向打通历史与现实,“如果说”横向串联情感与行动,二者在“拥抱新生”的段落交汇,最终引出穆旦“带血的手”的诗句,并使这是意象贯穿起“两弹一星”以及华为芯片攻坚的不屈姿态。两句过渡句,做到段落结构的“承上启下”,也获得了思维的“能量转化”。2个过渡句的组织与运用,也见出写作者的心思缜密,叹服于写作者的写作心力,更何况,这是高考考场的应试写作。
四、关于“匠气”的一点感想
对于此文,邱海林老师在评语中有“略显匠气”的断语。这“匠气”之评,应该是针对本文中间的3个并列段落的结构之法,确有见地,也提醒考生,文章不可以“匠气”胜人。
我也是在“略显匠气”的预设先见来阅读这篇文章的。不过,这觉得这篇文章的“匠气”,不同于我们常常诟病的那种“3个段落3句诗”的套路化写作,可以肯定地说,如果这篇作文落入这样的“套路”,在广东阅卷场中,这样的作文得高分,是绝无可能。
过于讲究,过于严密,过于精致,尤其是考场作文,当然让人怀疑其“匠心”所来为何。不过,从邱老师的评语中,也能见出他对青年才俊的赏识之情。有句话叫“青年人一切皆有可能”。这让人想到青年曹禺对《雷雨》的自评。他说“《雷雨》'太像戏了’”。这“太像戏了”,是指血缘关系复杂,故事巧合太多。不过,作为戏剧,“太像戏了”也未尝不好。
同样,作为考场作文,在“匠气”的表象之下,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也不会因“略显匠气”而被忽略。
回过来再看这篇文章,每部分犹如链条对接,每个构件都有榫卯咬合,这样的文章,也需要强大的脑力构建,也能叩击后来者的心智。
想来,这位考生如果将这文章里所体现出的精气神用于高精尖之事,未来可成“大国工匠”,也是值得期待,令人可喜者。
【原文段评】
默对苦难 歌于逆旅 拥抱新生
2025年广东一考生
【标题评析:乍一看,文章标题的“A+B+C”式的结构,给人“并列式”的简单设置,但是,这三个短语,语间的搭配处理,准确地对作文题目三则材料的核心内涵作了语言置换,而且相当简洁,又表达准确。已显现出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夫】
①那是一个怎样颠沛流离的破碎时代啊!船行于硝烟,老舍笔下的鼓书艺人沉默于孩童的苦难;土地燃起烈火,艾青希望化为一只鸟嘶吼着歌唱;东方渐见曙光,穆旦热情拥抱血色中的同胞——寥寥几行文字,折射着一个民族于苦难之途奋进、于炮火之中新生的历史,也指引着今日你我青年的前行之道。
【段评一个感叹句起笔,“寥寥几行文字”,已经将题目材料作了对于自己文章的适切的凝练与表述。“船行于硝烟”“土地燃起烈火”“东方渐见曙光”,何为精准把握材料,何为形成紧密关联,这表达中见出语言真功夫。“折射着一个民族于苦难之途奋进、于炮火之中新生的历史,也指引着今日你我青年的前行之道”,一个“也”字,把题目所设置的历史苦难和抗争叙事拉近作者所处时代的“你我青年”,把“民族于苦难之途奋进、于炮火之中新生的历史”对接“你我青年的前行之道”,真得行文运思之腾挪之道】
②默对苦难,饱含热泪与悲悯的沉默震撼内心。
【段评:一句总结,建立起以下文章总体部分的每段“起势”的范式,而且这范式相当精准,恰当。上接标题中的3个短语,下引3个短语下的分说。这里的“饱含热泪与悲悯的沉默震撼内心”,准确表达材料一方宝庆的“开不了口”的内在,又用“震撼内心”关联起“今日你我青年”,真是妙合无垠。同样,下面的看似结构相似的段落,却有着清醒的“不同”:“歌于逆旅,满溢热爱与希望的歌喉驱散黑暗。”“拥抱新生,穿越鲜血与硝烟,敞开怀抱迎接光明。”三者在历史叙事下形成时空关联,在“震撼内心”“驱散黑暗”“迎接光明”三者关联中,完成“折射着一个民族于苦难之途奋进、于炮火之中新生的历史”的解读与阐释分析,并且也为“指引着今日你我青年的前行之道”的“指引”之力打下基础,形成逻辑的推动力量】
③苦难虽不及我身,但我亦因他者煎熬而沉默。鼓书艺人“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饱含着对孩童苦难的共情与悲悯。十四年抗战,多少战士血洒前方——后方无战事,但国民的血哪分东西南北?苦难既临,如何竟能置身事外?当我们为他人之苦难而悲哀,便会为民族之兴亡而奋起!今日亦然,只不过苦难更多地呈现为艰苦的条件。陈祥榕烈士家处东南沿海,戍守西部边疆,把“清澈的爱”献给祖国;义务支教青年舍弃优越工作,远赴深山,以知识之火照彻山路……默对苦难,是一种“我看见,我感到”的悲悯。
【段评:这一段,把这一段前的“默对苦难,饱含热泪与悲悯的沉默震撼内心”作充分阐释与分析。“苦难虽不及我身,但我亦因他者煎熬而沉默”,这句里的“苦难”,自然是日本侵华下百姓的逃难,而“我”,又可指方宝庆,也可指“当今你我青年”。分析之后,落笔于“当我们为他人之苦难而悲哀,便会为民族之兴亡而奋起!”完成了对材料内涵及写作价值的阐释与分析,相当精准到位。“今日亦然,只不过苦难更多地呈现为艰苦的条件。”这句过渡,丝滑无痕,用“只不过”作界定与区分,何其密致细腻。然后用“陈祥榕烈士”“义务支教青年”,再加以“……”作留白补足,最后“默对苦难,是一种'我看见,我感到’的悲悯。”作结,并“我看见、我感到”将“他者煎熬”与“我的悲悯”关联起来。作者在解读作文题目的材料时,全是躬身入局般地代入自己,实现了“有我的写作”】
④歌于逆旅,满溢热爱与希望的歌喉驱散黑暗。
⑤如果说“感受他人苦难”的内涵是共情与悲悯,那艾青之鸟的放声歌唱就满溢着热爱与希望。我歌唱,因为我爱这土地,更因为我相信土地之上的人民。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雪山草地上军歌嘹亮,革命乐观主义的背后是对民族精神的传递;奥运健儿摘金夺银,孙颖莎劣势下的微笑动人心弦,是对十年磨一剑的自信;《哪吒2》一鸣惊人,七年沉寂中的坚韧透露出民族文化的底气。歌于逆旅,是一种“我热爱,我相信”的坚韧。
【段评:这一段与“苦难虽不及我身,但我亦因他者煎熬而沉默”的开启段,自然需要进行好的过渡。作者用一句“如果说'感受他人苦难’的内涵是共情与悲悯,那艾青之鸟的放声歌唱就满溢着热爱与希望”,显示出考场中的这位作者的心思之缜密,毫无高考考场中的茫然失措之感。而且,虽为同样的对艾青诗句的解读阐释分析,却选择“因为我爱这土地”“更因为……”,作原因式关联式解读。然后用“长征”和“奥运”“《哪吒2》”三则补充事实,一为革命乐观主义的体现,一是新时期自信心的展示,一是新时期传扬民族文化的坚韧底气。三则材料的内在逻辑,全无逻辑漏洞的缝隙。同样用“歌于逆旅,是一种'我热爱,我相信’的坚韧”作恰当的结语。这份准确,在同样的三个段落,都有相当亮眼的表现。下一面用的是“拥抱新生,是一种“我铭记,我前行”的勇毅”】
⑥拥抱新生,穿越鲜血与硝烟,敞开怀抱迎接光明。
⑦“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当开国大典的国歌奏响,东方巨人已经站立起来迎接新生。“带血的手”是苦难的记忆,新生的拥抱则昭示着凌云之志。有感于“落后就要挨打”的记忆,一代科学家以嶙峋的双手计算“两弹一星”的方程;常念关键技术被卡脖子的教训,华为以“带血的手”创造海思芯片与鸿蒙系统的奇迹——拥抱新生,在伤痕与血迹 中,筋骨愈发坚韧。拥抱新生,是一种“我铭记,我前行”的勇毅。
【段评:这一段对穆旦诗句的解读阐释分析。用“带血的手”关联起昔日今朝。拓展了二则事实论据,“两弹一星”“华为……创造海思芯片与鸿蒙系统”,这已经在指向“前行”,已经从历史叙事转向“今日你我青年的前行之道”,显现出“指引”的力量,有丝滑转场之妙】
⑧时代大潮浩浩荡荡,彰显着一个乘风破浪、接续进取的时代。沉默,歌唱,拥抱,由共情悲悯到且歌且行再到勇赴前路,中华民族始终是这样一个不畏苦难、阔步向前的民族。沉默者,歌唱者,拥抱者,正是鲁迅所谓“民族的脊梁”。诸位青年,道路已然指明,战斗仍在前方,你我皆需高擎火炬,放歌于途!
【段评:结尾段,一句“时代大潮浩浩荡荡,彰显着一个乘风破浪、接续进取的时代”直指当下,并用“乘风破浪、接续进取”作恰当定位。然后,用一个过渡句“沉默,歌唱,拥抱,由共情悲悯到且歌且行再到勇赴前路,中华民族始终是这样一个不畏苦难、阔步向前的民族。沉默者,歌唱者,拥抱者,正是鲁迅所谓'民族的脊梁’。”并用“始终是这样一个不畏苦难、阔步向前的民族”作定性之论,自然而然引出“诸位青年,道路已然指明,战斗仍在前方,你我皆需高擎火炬,放歌于途”的“指引着今日你我青年的前行之道”,把文章观点的当下青年立场得到完美落实。真是妙合无垠,逻辑周全。这真是今年考场中全文思维最周到、关联最密切,整体性表达最强的一篇文章,可称得上考场中的“最强大脑”】
【原文及原评】
默对苦难 歌于逆旅 拥抱新生
那是一个怎样颠沛流离的破碎时代啊!船行于硝烟,老舍笔下的鼓书艺人沉默于孩童的苦难;土地燃起烈火,艾青希望化为一只鸟嘶吼着歌唱;东方渐见曙光,穆旦热情拥抱血色中的同胞——寥寥几行文字,折射着一个民族于苦难之途奋进、于炮火之中新生的历史,也指引着今日你我青年的前行之道。
默对苦难,饱含热泪与悲悯的沉默震撼内心。
苦难虽不及我身,但我亦因他者煎熬而沉默。鼓书艺人“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饱含着对孩童苦难的共情与悲悯。十四年抗战,多少战士血洒前方——后方无战事,但国民的血哪分东西南北?苦难既临,如何竟能置身事外?当我们为他人之苦难而悲哀,便会为民族之兴亡而奋起!今日亦然,只不过苦难更多地呈现为艰苦的条件。陈祥榕烈士家处东南沿海,戍守西部边疆,把“清澈的爱”献给祖国;义务支教青年舍弃优越工作,远赴深山,以知识之火照彻山路……默对苦难,是一种“我看见,我感到”的悲悯。
歌于逆旅,满溢热爱与希望的歌喉驱散黑暗。
如果说“感受他人苦难”的内涵是共情与悲悯,那艾青之鸟的放声歌唱就满溢着热爱与希望。我歌唱,因为我爱这土地,更因为我相信土地之上的人民。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雪山草地上军歌嘹亮,革命乐观主义的背后是对民族精神的传递;奥运健儿摘金夺银,孙颖莎劣势下的微笑动人心弦,是对十年磨一剑的自信;《哪吒2》一鸣惊人,七年沉寂中的坚韧透露出民族文化的底气。歌于逆旅,是一种“我热爱,我相信”的坚韧。
拥抱新生,穿越鲜血与硝烟,敞开怀抱迎接光明。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当开国大典的国歌奏响,东方巨人已经站立起来迎接新生。“带血的手”是苦难的记忆,新生的拥抱则昭示着凌云之志。有感于“落后就要挨打”的记忆,一代科学家以嶙峋的双手计算“两弹一星”的方程;常念关键技术被卡脖子的教训,华为以“带血的手”创造海思芯片与鸿蒙系统的奇迹——拥抱新生,在伤痕与血迹 中,筋骨愈发坚韧。拥抱新生,是一种“我铭记,我前行”的勇毅。
时代大潮浩浩荡荡,彰显着一个乘风破浪、接续进取的时代。沉默,歌唱,拥抱,由共情悲悯到且歌且行再到勇赴前路,中华民族始终是这样一个不畏苦难、阔步向前的民族。沉默者,歌唱者,拥抱者,正是鲁迅所谓“民族的脊梁”。诸位青年,道路已然指明,战斗仍在前方,你我皆需高擎火炬,放歌于途!
【点评】
本文是论述类优秀作文。
文章运用结构化标题,对应三则材料内涵,总领全文主要内容,清晰而有条理。开头用“那是一个怎样颠沛流离的破碎时代啊!”这一高度概括又充满感情的句子将读者带入历史情境,引发共鸣;接着简要概述原材料,提炼材料内涵,指出其对当代青年的指导意义,题旨鲜明。
主体部分三层呼应标题,各用一个独立的中心句领起全层,层次内部都是先从材料写起,再由此及彼,从历史到现实举例论述,最后呼应标题作小结。三个层次主要内容在并列中有递进,思路清晰可视。
结尾联系现实,从民族精神内涵和“民族的脊梁”两个方面总结上文,呼吁青年一代接续奋进,具有很强的感召力。
本文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所用素材既有红军长征、抗战将士浴血奋战、开国大典、“两弹一星”科学家等史实类材料,也有陈祥榕、孙颖莎、义务支教青年、奥运健儿、华为等现实类材料,历史与现实交错,点面结合;作者感情充沛,语言滔滔汩汩,如“饱含热泪与悲悯的沉默震撼内心”“沉寂中的坚韧透露出民族文化的底气”“在伤痕与血迹中,筋骨愈发坚韧”等语句内涵丰富,富有表现力。
文章过于追求结构形式上的整饬,略显匠气,然逻辑自洽,仍不失为一篇优秀作文。
(广州市第二中学邱海林)
来源:深语老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专业配资平台排名第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