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妮睿 浙江省诸暨中学2024届毕业生,在2024年高考中取得浙江省语文单科最高分143分的成绩;指导教师:陈柳钧
一、写作技法
2024年高考新课标I卷的作文题相信大家都已经不陌生: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的第一句话说明了时代背景与现象,第二句话提出了我们思考的主题: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写作思路:
第一段:引人时代背景+呈现观点(问题不会减少,问题意识不可缺失)。
第二段:对“问题”进行概念界定,同时把“问题”分类成“知识型问题”和“智慧型问题”,说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只能回答前者,而无法回答如哲学母题等后者。
第三段:运用哲学原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和“认识具有无限性”说明问题是变化的无限的,不会减少,只会随着时代变化不断产生新的问题。
第四段:进行一个小总结,说明不是所有问题科技都可以给出答案,不是所有问题都有答案,并提出即使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可以减少问题的数量,人类提问的深度并不会被削减,只会越来越深。
第五段:说明问题意识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举了项、戴锦华的例子。
第六段:结合现实,点出时代问题与问题的本质。
第七段:阐述时代青年应该怎么做。
第八段:引用名言+观点再现。
下面是我的高考作文的回忆版:
科技浤浪澎湃,问题意识不怠
新时代云程发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爆炸式增长使科技的浤浤浪潮泌涌澎湃,许多问题只需轻轻按下“搜索”一键便可获得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私以为,我们的问题不会越来越少,也不应该越来越少。
问题,是人类对未知的探索,对已知“从来如此,便对么”的深刻反思。人类知识的产生、智慧的集聚与思想的深邃都是在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征途中实现的。“问题”有很多种。科技能回答知识型问题,但无法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智慧型问题。试想一个由数据与算法堆砌而成的人工智能,如何去思考去回答后验的具有人类本体性意义的终极命题?如何给出“生命、自由与爱”的答案?
与此同时,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决定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问题将以不同的形态、不同的内涵不断产生。认知的无限性,决定“问题”是无限的。
由是观之,不是所有“问题”科技都可以给出答案,不是所有“问题”都有答案。科技也许可以使我们的知识型问题减少,但它无法阻止我们对问题深度的挖掘、再挖掘。
既然“问题”必不可少,问题意识更不可在信息的横流之中黯淡熄灭。问题意识,是人类学家项飙敏锐观察年轻人生存状态后提出“附近的消失”精神窘境,尝试“重建附近”来阻止个体间连通性与互渗性的消亡;是电影学家戴锦华在洞察科技危机后深入思考人文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呼吁对人文情怀与价值理性的唤醒。他们都在时代的宏大叙事下细致入微地观察现实,以特有的敏感性与高度的问题意识尝试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这背后,是高度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是对时代命题与人生母题孜孜思考的向上精神的奔赴性。
然反观当下,多少人已被信息的“过滤气泡”裹扶,异化成丧失精神独立性的“单向度人”?有人浑浑,沉酒于低级肤浅的泛娱乐化潮流而忘却严肃的深度思考;有人丧失质疑精神,在“回音室效应”中磨灭自身的特殊性,被物化为群体的单一原子,只会情绪化思考,沦为偏激易怒的狂热分子。
究其病因,是问题意识的懈息,是积极主动的思考方式与实事求是的思考态度的缺位。
因此,欲稳立于信息爆炸的历史节点,我们应保持审慎的态度,善于发问,高举问题意识的火炬,驱散“理所当然”的黑暗,构建起自己的精神岛屿,完成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人不是齿轮”的自证。
阿伦特曾言:“用思考和发问来恢复我们作为人的存在本质。”即使科技滋浪携泥沙冲击着人的能动性,我们仍应思考和发问,来寻得“问题”的意义,寻得人的本质。
【自我总结】
这是一篇我用一个小时写完的考场作文,我将从行文结构和语言两个方面进行写作技法的总结。
1.结构:七段论
“七段论”是我的语文老师陈柳钧老师教给我的,包括七个部分:开头:材料+观点;夯实观点;素材+议论;纯议论;议论+素材+议论小排比;深化观点;万能结尾:名言+观点。
“七段论”实操性很强,初期可以按照这个模板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后期熟练之后可以灵活地调换顺序。
2.语言
我在高考前看到有消息说高考作文会严打“套作”现象,说明一些辞藻堆砌的、华而不实的语言在当下已经不适用。
我喜爱平实自然但又有学术气息的语言风格,我认为这种语言风格是与2024年新课标I卷高考题目相契合的,适合科技性、创新性、时代性强的题目,同时也适合探寻人文自我的哲学、心理学命题。
此外,遣词造句方面也要格外用心。比如关联词可增强视觉逻辑感,对句可增强阅读节奏感和文学性。
二、日常备考
1.素材积累
素材积累的原则是一材多用。不要追求素材的数量,应注重素材的多角度挖掘,这样既可以增加对素材本身的理解和运用素材的熟练度,又能减轻记忆负担。课内人物素材一定要吃透,并有所拓展。在日常阅读、作答模拟卷时也要注意素材的收集。
2.作文训练
(1)思维训练
辩证思维的训练,我认为可以这么做:看到一个作文题,不需要去写全篇,而是列提纲、写思路,反复切琢磨挖深论题。同时,老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多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热点。我认为一个高中生应该具备对日常生活深度思考的能力,而不是肤浅地“活着”。我平常也时不时会主动去思考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并和同学、老师探讨。
(2)语言训练
提升语言的最好方法是:模仿+练习。模仿优秀作文的语言,可以从摘抄优秀作文精彩的词句做起。我在高考前的训练模式是作文片段练习。每天选定一个主题,选定训练方向,或思维训练,或对句训练,或素材运用训练,限时写3~4个文段请老师批改。
语文的精进,需要老师与学生的积极配合,希望我的分享对大家有所帮助。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高中 2025.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专业配资平台排名第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